1980年,《中国青年》刊登了青年读者“潘晓”的来信:“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
每一个年代青春期的迷惘和热望,与时代的变革与激荡息息相关。30多年前迷惘的潘晓如今即将步入老年,在这个时代他将面临的是:中国飞奔进老龄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呈现4个老年人、1对夫妇和1个孩子的“421”结构。老的还未算老,十年后更将呈现“8421”结构。90%的80后无法承担养老之责,这也是青年潘晓和老年潘晓共同的命题。
如果我能活到2050年,72岁的我,环顾四周,三人中必有一位是和我一样属于“银发一族”的老人。在那个“三人行必有老人焉”的年代,同属老年人的“同胞”占到全国人口的34%,大概有4.4亿人之多。
当下,中国人的人均寿命为75岁,退休年龄是60岁,我们这一代人平均需要负担退休一代10多年。按照目前覆盖中国2亿多人的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来算,我和其他劳动力平均每3人赡养一个退休人口。
还有一笔账算起来更头疼,当我退休的时候,预计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85岁,到时候出现的情况是:不足两个劳动力赡养一位老年人,而工作一代需要负担退休一代20多年。
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基于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或几代人群体性老年风险的分摊,覆盖面窄、民众参与度低、管理落后、投资不够规范,缺乏自上而下的统筹安排,尤其是养老“双轨制”和所谓“历史原因”造成的超过2万亿的空账,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养老金制度极度安全感。把对未来的幻想抛开,站在切实可行的角度,靠房子养老基本是我们这代人的共同打算。
十八大报告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是: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实现“老有所养”,就算年轻时存养老金、年老时取出来这样的模式值得信任,考虑到连保险公司的资产都在面临抵御通胀的压力,几十年以后兑现后的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并不乐观。
目前很多保险公司在推动养老地产,无非是学习国外,利用老人的房产,通过出租、置换、出售等方式使旧房资产变成一笔稳定的现金流,再结合养老金,设计一套复杂且持续的模式,把老人送进保险公司拥有的养老地产项目或指定的社区里。同时提供专业的老年护理服务,并且老人不需掏钱或少掏钱,甚至每月还有进账。从而通过持续的回报满足保险资金安全性、长期性、稳定性、流动性的需求,有效地将寿险产业链拉长,还能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产品连接起来。
那么依赖这种方式是否可行呢?我在北京工作,让我把老父母送到海南去养老,服务好、空气好、医疗好,但就是远,一年见两三次,我做不到。2050年,我儿子要把我送到海南去,我也不干。保险公司说,我们全国有30多个城市可供挑选,服务质量一样的好,换个近的,海南改成北京郊区怀柔。我可能会考虑一阵子后,还是不乐意。原因很简单,不受距离的影响才是养老最主要的需求。
结合中国老人实际需求的综合服务与配套确实是养老的核心所在,更核心的是,三代人毗邻,想见就见,随时能搭把手。一个结合了诸多现实的养老居住模式是:一个小区、两套住房,子孙一套、老两口一套。即日本的三代居模式: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也就是在普通社区中嵌入养老住宅产品,并提供相应的日常护理服务和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社区设施。
除了这种模式,我想不出还有哪种类型是可以接受的。人老了,最大的需求是情感需求:包括了能见面、能帮上忙、能分担晚辈苦恼、能被亲人照顾等家庭情感需求,还包括有社区活动、能有人家长里短的聊天等公共情感需求。小病小痛小麻烦有服务机构帮忙,大病大痛有亲人在侧、附近有相对较好的医院。除此之外,其他全是锦上添花。
这其实就是国家提倡和鼓励的“居家养老”的路子。但光提倡没用,如果认可这个模式。这事别人瞎操心没用,就得国家来。要说提倡、鼓励、依赖社会化,则有推卸责任嫌疑。第一个把养老用地纳入到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城市是北京,这表明北京看到了这至少是一个城市规划的问题。住宅社区嵌入养老产品与服务,就意味着这个社区同时要满足三代人的不同需求,对教育、医疗、就业、交通等各类公共资源的要求更高更多。这是一个庞大的城市工程,需要城市政府来推动。
在居家养老模式下,除了税收等扶持政策的支持,在顶层设计上需要做三件事:其一,土地出让根据城郊与城市中心区土地的不同,捆绑一定比例养老住宅用地,将养老住宅嵌入普通住宅社区以满足天伦之乐的精神需求;其二,出台养老住宅设施与服务的国家标准,成立国家养老服务机构同时吸引类似的民间机构,建立准入机制。由这些机构为社区内的养老人群提供有偿服务。保险公司希望开展的各种模式都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三,在新增住宅用地的同时,充分考虑周边地区医疗、教育等公共配套。
在商业结构方面,开发商、或者开发商也保险公司一起拿地开发,保险公司运营新建社区中的那部分养老物业,聘请符合标准的国家认可或指定的专业护理机构提供服务,在此基础上保险公司完成上面那些设想。同时,也可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2050年时,不知能否有希望享用到这些。我其实更希望现在就能用上,但我这需求只代表了养老结构中某一层里面一部分人的需求,是否大众还不得而知。尤其一想着国家忙,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解决,顿时又心生悲凉。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