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9年前,我在做“中国的海外热钱”这组报道时,接触到了以下两位采访对象:凭着一份上海地图,刚庆祝在纽约生活20年的老丁完成了在国内的第一次房产投资,当时他以每平米8700元的价格买下了位于上海繁华地段的一间200平米的办公室;还有一位叫老朱的加拿大华人,在北京望京的宝星国际一期买两套150平米的住宅,当时还嘟囔:怎么身边都是韩国人。
 
10年前,“相当多的华人也希望买房改善国内家人的居住条件。”这是一个复杂动机下的复杂行为,投资、投机、故乡、汇率诸多因素裹挟进来。老朱是因为夫人的家人住在望京西园,而夫人一直希望回国发展,自己对此也有不小的意愿,只是时机还未成熟。趁着便宜,先给家人改善下居住环境,自己也预留一个居所。
 
老丁的动机是,当时妻子的爸妈还在上海,在妻子的故乡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能在另一个家族迅速形成良好的口碑。既是投资、也是一种姿态。而且,当时美国长期贷款利息持续低迷,老丁抵押自己波士顿的房子做二次贷款的利息只有4.3%。再加上美国住房贷款利息抵税的政策,实际利率只有3.2%,上海写字楼租金回报率大约在5%左右。“如果用3.2%的利息从银行借钱买房,就算房价不涨、人民币不升值都有得赚。”
 
华人在回国置业,动机通常都是“落脚点式”的驱动。多年下来,他们发现了一个“真理”:不动产是财富保值的最佳工具。时隔多年,当我再次通过朋友联络到二人时,奇迹发生了。老丁和老朱,去年8月,在伦敦东南部的加拿大水沿岸的一个名为Maple quays的住宅项目各购买了一套公寓。当我询问他们彼此是否认识时,老朱哈哈一笑:“我们是同一天去签的合同,当天认识,现在是哥们。”
 
目前仍在10年前那家华尔街的基金投资公司工作的老丁,已成为公司高管,两个月前在新加坡购买的一套价值2400万人民币的公寓是他最大的一笔投资,而这笔钱,几乎完全来源于过去他在内地的房产投资的全部收益。老丁承认自己是中国高速增长的受益者。“中国这个超级经济体的高速膨胀并没有匹配到相应的制度,更没有去为此作出相应的分配制度安排。那个时候的获利可以说门槛很低,我把那些收入称之为制度性收入。”而谈到为何从去年开始便不再在国内进行房产投资,老丁说:“完全出于财富安全的考虑。”
 
他还提到了不久前世界经合组织发布的一个最幸福国家的排行榜,这个著名智库用11个类别来结构幸福指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有关生活满意度,构成生活满意度的是收入、工作时长、健康和国家提供的福利。老丁说,中国不是这个组织的成员国,也从未受访。但从这些指标来看,中国一定不在最幸福之列。
 
几天前丁朱二人还在泰晤士河边的一家日式料理店小聚,聊到的话题除了准备把孩子送到伦敦上中学,更多与国内匪夷所思的限购、限制房价有关。老丁和老朱,代表了这样一类人:受益于这10年来中国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红利,他们的财富日渐增多,需要寻求更保值、至少更安全的投资方式。
 
我问了老丁一个与采访无关的问题:你觉得你的财富在国内受到了哪些威胁?老丁不假思索的说,什么原罪的说法跟我没关系,我大学没毕业就去了美国,在国内从未产生过消费之外的税。我比那些企业家更有理由觉得安全,可当你这么想的时候,就会觉得,肯定是某个环节出问题了,才让他们觉得获得财富有隐患。而对于我来说,威胁来自于相似的不确定性。就好比全世界都确定宪政对于一个国家民主与自由的重要性,我们居然还要去围绕一个太阳从东边升起的事实喋喋不休的争论。争论的人恰恰都是那些能改变国家发展进程的人,还有什么是确定的?
 
话题:



0

推荐

程磊

程磊

3篇文章 9年前更新

自2001年进入媒体,先后供职于中国经营报记者、三联生活周刊记者、《中国房地产报》新闻部主任;6年前开始专注于房地产行业媒体,先后参与两本地产行业杂志的筹备与创办,成功经验无、失败经验多。2012年参与《中国房地产业》杂志的改版出刊,任副主编。杂志微信公众号:china-fangdichan,新浪官方微博为“中国房地产业杂志社”。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3篇